第九届理事会名单
理事长:
徐天乐
副理事长:
林龙年、毛 颖、张玉秋、周嘉伟、郑加麟
秘书长:
禹永春
常务理事:
鲍 岚、李 勇、刘 军、王彦青、肖世富、钟春玖
理事:
管吉松、徐楠杰、吕为群、殷东敏、郝 勇、柯尊记、
章小清、周晓明、黄 芳、金莉蓉、邱梅红、沈 伟、
周 书、王 锦、李卫东、俞洪波、路俊锋、吴劲松、
李开诚、鲁伯埙、闫致强、张晓林、李 扬、顾 勇、
周栋焯、王 涛
副秘书长:
傅 璐
监事长:
张 旭
监事:
冯林音、郑 平
张旭,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感觉系统研究组组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1985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医学系,1994年获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神经科学系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初级感觉神经元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以及痛觉机理研究,系统地研究了外周神经损伤后背根节和脊髓背角中基因表达改变规律, 揭示了背根节初级感觉神经元中神经肽受体具有独特的亚细胞定位特性, 阐述了在初级感觉传递中速激肽P物质和阿片受体两大重要系统相互调控机理及其功能意义。
在包括著名的《Cell》、《Neuron》、《PNAS》在内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71篇和综述12篇,被引用3681余次。参编专著11章。应邀做国际学术会议大会及分组会报告22次。先后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2名。研究结果被收入《The Biochemical Basis of Neuropharmacology》第七版和《Wall and Melzack’s Textbook of Pain》第四、五版。1995年和1998年分别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A和C类,200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负责人)。1992年和1996年分别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获上海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获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2006年获礼来科研成就奖,2006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兼任上海市神经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神经科学会神经内分泌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会会刊《Neuroscience Bulletin》副主编等职。
林龙年,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上海市神经科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生理学会理事,J Neuroscience Method杂志编委。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学系生理学专业博士毕业,2002年至2004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做博士后研究。2004年1月回国,在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持“大脑编码分析”技术平台的建设,并担任“神经编码实验室”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学习记忆的神经编码机制。主要运用在体多通道记录技术,从神经元网络活动水平研究大脑学习记忆过程中的群体神经元编码规律。2005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承担国家97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面上项目、上海市重大科研项目等多个研究课题。在《PNAS》、《Trends in Neuroscience》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
徐天乐教授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分别获学士(1987年),硕士(1993年)和博士学位(1996年)。1987-1990年第四军医大学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助教;1994-1995年在日本九州大学博士联合培养;1996-1997年第四军医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讲师;1997-1998年日本九州大学博士后。1999-2003年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神经生物学与生物物理学系主任。2003-2011年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期间曾先后任中科院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助理等职务。2011年至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2011-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暨医学科学研究院院长。2013年至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解剖学与生理学系系主任,神经学科带头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徐天乐教授带领团队成员致力于脑重大疾病新型药物靶标的发现及确证,重点关注膜表面受体(如甘氨酸受体)和离子通道(如酸敏感离子通道)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制,在酸敏感离子通道新配体、新功能以及调控新机制方面取得了一些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影响的成果。以通讯作者身份在Neuron、Nature Communications、PLoS Biology、eLife、Cell Reports、Journal of Neuroscience和Brain等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被引用近3500次,部分成果还被Neuron、Science Signaling、Journal of Neuroscience以及Faculty of 1000等作为热点论文推荐。先后指导博士后9人和博士生30余人(其中大部分已经出站或毕业),是中国神经科学会,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和中国生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神经科学会“离子通道和受体”专业委员会主任;担任国际学术期刊《ACS Chemical Neuroscience》,《Molecular Pain》,《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of Ion Channel and Channelopathies》,《Neuroscience Bulletin》,《Journal of Neurogenetics》,《Channels》和《Scientific Reports》编委。他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张香桐青年神经科学家奖和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获得者。
张玉秋,女,1998年在西安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脑科学研究院科技创新平台副院长,神经生物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神经生物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神经科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生理学报》、《NeurosciBull》和《OpenPainJournal》杂志编委。
从事痛觉信息传递与调制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1)痛相关情绪和痛“记忆”形成的细胞和分子机制;(2)病理性疼痛的中枢敏化机制。
在国际神经科学和痛觉研究领域的权威杂志Journal of Neurosci和PAIN等国际学术杂志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培养2名博士后研究人员,9名博士研究生。先后承担包括国家973项目课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A类和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骨干成员)和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骨干成员)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十余项。先后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曾获全国优秀博士后、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十佳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和新中国60年上海百位杰出女教师等荣誉称号。
周嘉伟博士于1985年毕业于南通医学院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医学硕士学位。1996年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1996-1998年在美国Hahnemann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先后在中科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担任研究组长,2007年加入神经科学研究所,2014年晋升为高级研究员。他长期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发病机理以及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调节的分子细胞基础的研究,在Nature, PNAS, J Neurosci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三十多篇。研究成果入选2013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现任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生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以及《Frontiers in Ageing Neuroscience》、《Frontiers in Biology》、《生理学报》以及《生命科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曽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以及赛诺菲中国神经科学优秀学者奖、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中科院优秀导师奖等荣誉。
鲍岚,女,1985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空军医学系,1988年在该校获硕士学位。1993年在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神经科学系进修一年。1996年任第四军医大学空军医学系副教授,1999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99年11月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感觉系统研究组任副研究员,2002年10月获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优秀青年人才计划”,同年任该组合作课题组长。获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现任中科院生化细胞所课题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陈生弟(1955年出生),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78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医学系。1986年和1991年获得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5年2月~1996年3月和2001年5月~6月以访问学者、博士后和客座教授身份在美国休斯敦贝勒医学院神经科从事课题研究及临床进修。现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党委副书记、神经内科主任、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学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医学会神经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理事、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及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内科杂志》等18本杂志的常务编委、编委和副主编。在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与基础方面有深入研究,主持或参加国家、卫生部、上海市级科研基金项目28项,获得国家、国家教委、卫生部、上海市科技进步奖13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60余篇。主编两部和参编15部著作。已培养和正在指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6名。获1998年度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第六届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第三届上海市十佳优秀启明星、首届上海市十佳医师、首届和第二届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第三届上海市卫生系统青年最高荣誉奖“银蛇奖”二等奖等荣誉称号。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吉永华(1955年出生),男,197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二系。历任中科院上海生理所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导,课题组长,研究生部负责人和科研计划处处长,第九届上海市政协委员,现任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生理学极》副主编,《中国神经科学杂志》,《生命的化学》和《生物物理学报》编委,中国生拍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科院分子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医科大学,山西大学和司安大学兼职教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曾多次出访日本岗崎国立生理学研究所,87年在珐国爱克斯—马赛第2大学北区医学院学习进修一年,94年获日本存冈县立大学药学博士学位,97年受聘JSPS特别研究员出访日本工作一年。
主要从事生物膜离子通道及其相关天然资源特异性配体/调制剂的药理与毒理学研究。迄今已发表学术合作研究论文60余篇,学术综述20余篇。94年获首届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95年被上海市科委审定为上海市首批优秀学科带头人之一,96年获第3届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全的资助。98年获首届“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1998—2000年度仗评选为上海市劳模。自95年以来已负责培养毕业了5名博士生,6名硕士生和10名本科生的学位毕业论文。
冯林音,现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1982年江西医学院毕业,1991年获上海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2-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研究兴趣为神经元发育和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机制。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脑发育和可塑性的基础研究”(2000-2004)和上海市科委特别支持项目“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作用的分子机理的研究”(和鲁白、梅林、饶毅合作,1997-1999),并获得中国科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特别支持费。
管阳太,医学博士,美国Columbia及Thomas Jefferson大学附属医院神经科博士后,现任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海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神经精神病学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上海科学院上海市脑血管病防治所研究所所长及法人,荣获上海“领军人才”, 上海市“曙光学者”、“浦江人才”、“医学领军人才”,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院校“育才银奖”和上海市优秀科研院所长-提名奖等。
兼任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理事、上海老年学会脑血管病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胶质细胞分会全国委员、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华东六省一市神经内科协作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评审专家、上海科技发展重点领域预见专家等。
以第1申请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4项,上海市和全军课题10余项。以第1完成人获上海市医学科技二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三等奖、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以第1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编《中风患者必读》等专著,担任《CMJ》《Brain Research》等杂志的编委或编审。
柯尊记(1963年出生),男,医学博士,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湖北医药学院医疗系,1991年获武汉大学医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中山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衰老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分子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教授,上海市高校中医药防治心脑病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组组长。中国老年学学会衰老与抗衰老科学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理事,上海市解剖科学学会理事,国际神经化学学会会员,美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员。
2003年12月至2014年4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组组长。2006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973研究计划,中科院、教育部和上海市科委等研究项目。在Neurobiol Aging, Brain Pathol, J Neurochem, J Neuropath Exp Neurol, Neurosci, J Immunol和J Biol Chem等国际和国内学术期刊发表相关论文80余篇。
发现代谢紊乱、氧自由基产生增加、免疫/炎症反应是神经退行性疾病中选择性神经元死亡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内质网应激、未折叠和错误折叠蛋白累积、caspase-12激活是参与代谢紊乱引起的神经元死亡的主要分子、细胞机制;提出纠正代谢紊乱是延缓衰老引起神经元死亡的重要策略。证实神经元产生的单核细胞趋化因子,是代谢紊乱诱发免疫/炎症反应的开关分子;发现氧化代谢紊乱可以通过增强β分泌酶的活性增加β淀粉样蛋白的产生,从而加速神经元病变的发展过程。新近的研究显示,维生素B1缺乏可促进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展,亚临床维生素B1缺乏是老年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李勇,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1999年获徐州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神经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至2009年分别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脑和认知科学系与Picower学习与记忆研究所、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博士后和高级访问学者。2009年3月受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科学研究院神经生物学研究组任课题组长兼任神经生物学教研室主任。目前主要从事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转运和调控的分子细胞机制及智力发育障碍的分子机制研究。
王彦青(1970年5月出生),女,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上海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1992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药理学专业;1995年获上海医科大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博士学位;1992年起先后在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西医结合系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 2000-2002在日本千叶癌症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任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STA Fellow)。长期从事慢性痛和针刺镇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主要研究成果:(1)阐述了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孤啡肽及其受体在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和炎症痛中的作用及机制;(2)化学趋化因子monokine induced by interferon g(Mig)及新发现的白细胞介素23(IL-23)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免疫机理。(3)建立骨转移瘤癌症痛大鼠模型,从中枢胶质细胞功能活动变化的角度,研究癌痛和针刺镇痛机理。在Neuropharmacol. Int J Cancer等发表论文25篇,申请发明专利三项;近年来承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支持项目1项,负责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回国人员资助项目和上海市科委项目各1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资助项目1项,科技部973子项目1项;2003年被评为“复旦大学世纪之星”,2006年获得“复旦大学优秀世纪之星”称号。
肖世富,男,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一科主任、老年痴呆诊疗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阿尔茨海默病诊治中心主任,上海市医学领先学科老年精神科学术秘书。兼任中国老年性痴呆及相关病协会副主席、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精神科协会全国委员及老年精神医学组副组长、国际老年神经精神药理学会伦理委员会委员、国际老年痴呆协会联系会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上海心理康复协会老年痴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代康复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申稿专家等职。从事精神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多年、尤其是对老年期精神障碍和老年期痴呆有较深入的研究。作为学术骨干,近年来积极参与老年精神科的建设,完成或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有来自WHO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卫生部科研基金、美国斯坦利科研基金等科研项目。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和参编专著10余本。获得世界卫生组织中国神经精神科学中青年优秀论著三等奖等各级优秀论文奖10余次。1998年入选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200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秘书处
联系人:傅璐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肇嘉浜路789号均瑶国际广场8楼E3(200032)
电话:021-64081035
Email: office@ssn.org.cn
Copyright© 2003-2023 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06127号-1